已移除10,448位元組、
2013年10月1日 (二) 21:08 以下行被添加(+)和刪除(-):
==国学启蒙之《 三字经 》——第十四讲==cheap replica louis vuitton suitcase 编辑“ 三字经 (段落)” - 阳光百科<P>一、教学目标: <BR>介绍三字经 明清部分内容 <BR><BR>二、授课基本内容 <BR>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<BR>权阉肆 寇如林 至李闯 神器焚 清太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<BR>廿四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<BR>明清史 和 全部朝代回顾 <BR>介绍科举制度,郑和下西洋等 <BR><BR>三、授课提纲 <BR>太祖兴,国大明。号洪武,都金陵。 <BR>【译文】元朝末年,明太祖朱元璋起义,最后推翻元朝统治,统一全国,建立大明,他自己当上了皇帝,号洪武,定都在金陵。 迨成祖,迁燕京。十六世,至崇祯。 <BR>迨(dài)成祖,迁燕京。十六世,至崇祯。 <BR>【译文】到明成祖即位后,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。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,直到崇祯皇帝为止,明朝就灭亡了。 <BR>权阉肆,寇如林。李闯出,神器焚。 <BR>【译文】明朝末年,宦官专权,天下大乱,老百姓纷纷起义,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,迫使崇祯皇帝自杀,明朝最后灭亡。 <BR>清世祖,膺(yīng)景命。靖四方,克大定。 <BR>【译文】清军入关后,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,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,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。 <BR>启示】: 清朝初年虽然存在着高压政策,如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,大兴文字狱,但到嘉庆皇帝为止,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。 www.bb06.com T z D q¬D <BR>廿(niàn)一史 全在兹(zī ) 载治乱 知兴衰 <BR>【译文】上自伏羲以至大明,共有二十一史(24史 加清25)。凡帝王世系宗谱名姓、始末根 由,全在此史记上载得详细清自。君之圣愚,巨之贤奸,一治一乱,一 兴一衰,善恶邪正,无不一见可知矣() <BR>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<BR>【译文】凡读史记书者,须要考究历代君臣之实录,通达古往今来之事迹, 犹如亲眼所见一般,则微词奥义可得而明,彼短此长可得而见也。 <BR><BR>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<BR>【启示】: 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,出身贫苦,幼时曾入皇觉寺为僧。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,但他当上皇帝后曾在肆诛杀功臣,他在位期间,进行了三次大屠杀,被杀者达数万之多。 <BR>【译文】元朝末年,明太祖朱元璋起义,最后推翻元朝统治,统一全国,建立大明,他自己当上了皇帝,号洪武,定都在金陵。 <BR>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<BR>【启示】: 明成祖迁都燕京对于防御蒙古和经营东北,也就是巩固边防和维护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。 <BR>【译文】到明成祖即位后,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。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,直到崇祯皇帝为止,明朝就灭亡了。 <BR>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<BR>【启示】: 明末宦官专权,带来了政治的腐败和贪污成风,这样,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,同时,也给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入内地骚扰带来了可乘之机。 <BR>【译文】明朝末年,宦官专权,天下大乱,老百姓纷纷起义,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,迫使崇祯皇帝自杀,明朝最后灭亡。 <BR>清世祖 膺景(yīng jǐng)命 靖四方 克大定 <BR>【启示】: 清朝初年虽然存在着高压政策,如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,大兴文字狱,但到嘉庆皇帝为止,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。 <BR>【译文】清军入关后,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,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,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。 <BR><BR>明朝:1368-1644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<BR>清朝:1616-1911 北京 清世祖福临 <BR>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 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关(顺治) <BR>入关前的两帝,努尔哈赤,皇太极;入关后10帝:顺治,康熙,雍正,乾隆,嘉庆,道光,咸丰,同治,光绪,宣统;慈禧虽非皇帝,却独断朝纲,也被列入 <BR>中华民国:1911-1949 南京 <BR>中华人民共和国 : 1949- 北京 <BR>(1)明太祖 朱元璋 (洪武 1368-1398)(2) 明惠帝 朱允炆wén (建文 1399-1402) <BR>(3) 明成祖 朱棣 (永乐 1403-1424)(4) 明仁宗 朱高炽 chì(洪熙 1425) <BR>(5) 明宣宗 朱瞻基 (宣德 1426-1435)(6) 明英宗 朱祁镇 () <BR>(7) 明景帝 朱祁钰 (景泰 1450-1456)(8) 明宪宗 朱见深 (成化 1465-1487) <BR>(9) 明孝宗 朱佑樘 (弘治 1488-1505)(10) 明武宗 朱厚照 (正德 1506-1521) <BR>(11) 明世宗 朱厚熜cōng (嘉靖 1522-1566)(12) 明穆宗 朱栽垢 (隆庆 1567-1572) <BR>(13) 明神宗 朱翊钧 (万历 1573-1620)(14) 明光宗 朱常洛 (泰昌 1620) <BR>(15) 明熹宗 朱由校 (天启 1621-1627)(16) 明思宗 朱由检 (崇祯 1628-1644) <BR><BR>明: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、1405-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 <BR>,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比较迅速,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》、《三国演义》三本就是出于明朝。《金瓶梅》亦是此时作品。汤显祖的戏剧《牡丹亭》至今仍在演出。 <BR>三国演义(元末明初)罗贯中 水浒传:(元末明初)施耐庵 西游记 明)吴承恩红楼梦:(清)曹雪芹 <BR>徐光启、宋应星、李时珍及徐霞客等科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当时,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——《永乐大典》。 <BR>明:耕地面积世界第一:人口世界第一:国土面积世界最大; 矿产量世界第一: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: <BR>船只总吨位世界最大: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,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,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(宝船高大如楼,底尖上阔,可容千人),除了宝船外,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,八十米的大帆船。1405年7月11日﹙明永乐三年﹚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、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, 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、东非的友好关系。 <BR>郑和时代的中国,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:强大却不称霸,播仁爱于友邦,宣昭颁赏,厚往薄来 <BR>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: <BR>1.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; <BR>2.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; <BR>3.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,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,外交家。 <BR>郑和下西洋的目的: <BR>1.宣扬明朝国威(政治目的); <BR>2.扩展海外贸易(经济目的); <BR>3.还有一说法是,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。 <BR>郑和下西洋的意义: <BR>1.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,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,万国朝贡,盛世追迹汉唐; <BR>2.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,给南洋,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; <BR>3.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,从此,郑和之后,再无郑和。 <BR>4.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,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,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,于是,明朝全盛时期过后,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,下西洋随之停止。 <BR> 《永乐大典》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,收录入《永乐大典》的图书均未删未改,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,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。 <BR>《永乐大典》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,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《永乐大典》加起来,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! <BR><BR>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。魏晋以来,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。权贵子弟无论优劣,都可以做官。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,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。为改变这种弊端,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。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,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,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。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。 <BR>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。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做科举。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(605年)开始实行,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。 <BR>明朝—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<BR>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. <BR>乡试每三年一次(地方考试),考期在秋季八月,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,乡试考中的称举人,俗称孝廉,第一名称解元(jièyuán ) <BR>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,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,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,考期在春季二月,会试也分三场 <BR>考中的称贡士,俗称出贡,别称明经,第一名称会元 <BR><BR>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,三月十五.应试者为贡士。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,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。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.殿试毕,次日读卷,又次日放榜。录取分三甲:一甲三名,赐进士及第,第一名称状元、鼎元,二名榜眼,三名探花,合称三鼎甲。二甲赐进士出身,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一、二、三甲通称进士。进士榜称甲榜,用黄纸书写,故叫黄甲,也称金榜,中进士称金榜题名。 <BR><BR>乡试第一名叫解元,会试第一名叫会元,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,合称三元。连中三元,是科举场中的佳话。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。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<BR>清朝—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<BR><BR>夏商与西周,东周分两段 <BR>春秋和战国,一统秦两汉。 <BR>三分魏蜀吴,二晋前后延。 <BR>南北朝并立,隋唐五代传。 <BR>宋元明清后,皇朝自此完。 <BR><BR><BR><BR><BR></P><b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