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願者培訓材料-對外培訓
參考陽光課程建設中積累的材料,根據“薪火計劃”培訓分享整理,待完善……
一、持續地學習了解[編輯 | 編輯原始碼]
1. 了解不同孩子的學習方式(因材施教)
視覺學習型:大多數學習者屬於這一類型。因此,彩色圖片、投影儀、視頻等視覺材料並非“錦上添花”,而是跟老師的講解同樣不可缺少。同時也需要精心的安排,否則多餘的視覺信息很容易對學習者帶來干擾。
聽覺學習型:利用歌謠歌曲、大聲重複、複述、討論等
動作學習型:提供動手操作的活動
2. 了解特定年齡孩子的學習特點
不同年齡段孩子在學習上有各自的特點,比如8~9歲的孩子開始形成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,更小年齡的孩子更多的是通過形象思維來學習。
(參考:各年齡段幼兒發展年齡特徵)
3. 了解不同孩子能力水平的差異性
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都是獨一無二的,每個孩子對於知識的學習掌握能力也是不相同的。
有快有慢,有表現優良有表現一般,不能簡單地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孩子。
面對能力水平不一樣的孩子,老師關鍵是在於要有耐心。
完成任務較慢的學生:從未完成的作業中也能看出學生的掌握情況;為任務設定時間,變成比賽;一幫一輔導;提供安靜的空間,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。
總是希求幫助的學生:首先明確學生是否對任務要求完全理解;確保該生已經明確任務後,讓他來向全班同學講解任務;安排坐在老師旁邊有不明白隨時提問。
總是提前完成任務的學生:仔細考查原因,是任務對學生太容易還是學生做事太草率?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準備額外的活動,或者擴展閱讀的機會。
表現淡漠的學生:教師首先要表示認可他們的能力,讓他們知道他們在班級里很重要;表現出對他們的重視和興趣,遇到肯定能成功的任務首先讓他們來做,並在不讓他們感到尷尬的範圍內儘可能多地諮詢他們的意見
4. 了解特殊群體孩子的特點(注意事項)
我們將要面對的孩子有他們的特殊性,他們的家庭條件,生活環境,學習條件,知識能力可能不太盡如人意。
但是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這些特殊性,不要覺得孩子很可憐,不要流露出同情,不要給他們帶太多的禮物,要培養孩子自尊自愛。不要因為我們的幫助,讓他們養成了依賴索取的性格。(旅遊景點中索討的孩子)
其他注意事項:注意穿着,注意言行舉止;守時重諾。
5. 了解孩子們的知識背景
現在在學習什麼,什麼內容和難度。
上一節課學習了什麼,大家的掌握程度如何。
6. 了解有特殊表現孩子的訴求
總有一些小的搗亂行為的學生:只在他偶爾表現良好的時候給予極大的關注和鼓勵,不要在他搗蛋的時候給予過多的關注。
總是搶答問題的學生:改變傳統的問答模式,老師提問後,強制要求一段安靜的思考時間,然後允許學生互相交換意見。
喜歡交頭接耳的學生:這樣的學生往往需要交談來處理信息和加深記憶,可多提供小組討論的機會;如有必要,將總講話的學生分開,但需注意使用正面的暗示,不要像是懲罰。比如“這裡是你的私人辦公室,你可以安靜地思考問題,我不想讓別人打擾到你。”
7. 了解學習的規律性
(搭建背景,互動遊戲,多結合實際,應用課堂紀律)
針對學生具體的特點和水平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重新編排與選用。
組織進行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連的練習活動(搭建與現實生活的聯繫)。
提供可以動手操作的材料和機會。
利用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更高層面的思考。
運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:示範、圖片、圖表等。
分組協作。
創造有利學習的物理環境:張貼學習相關的圖片、海報、根據教學活動調整桌椅擺放。
實施簡明、積極的課堂規則:授課之前,與全班一起,商議制訂課堂適用的基本規則,規則應當明確、可執行、運用正面的語言,盡量避免使用“不能……不準……”,條目限制在5條以內。將最後的結果展示在班級醒目的位置。遇到違規情況可以及時指出,避免反覆無效的口頭糾正。
正確使用表揚:公開地對班級整體進行表揚,私下對個人進行表揚,而不是相反;針對具體的事情給予明確的表揚,避免籠統的稱讚。
正確處理違規:對於不守規則的行為,不要佔用教學時間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,最好簡單明確地表示你對這種行為的失望,或者使用學生曾經的良好表現進行鼓勵。
二、不斷地改進提高[編輯 | 編輯原始碼]
1. 學習了解的方式
多與學生接觸,盡量深入地了解他們(小魚)
主動學習:兒童心理,教育
培訓分享交流
2. 討論和反思,記錄和總結
課程提綱:講什麼,怎麼講?
課後10分鐘:課後對課堂情況的討論(更有時效性)
學生課堂表現:記錄學生的情況,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(記錄,分享,有針對性的討論)
主講課程總結:記錄授課情況,不斷反思總結
助教反饋:記錄反饋他人授課情況,互相學習提高
記錄總結對自己的意義最大!
熱情很重要。